热点聚焦:关注医疗改革与医患关系热点聚焦:关注医疗改革与医患关系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做客河北新闻网直播间。这里是由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网承办的《热点聚焦》系列网络访谈视频栏目的第二期。 今天做客直播间的四位嘉宾分别是: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省医改办主任朱会宾、省人民医院医患沟通办主任刘建国、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周伟文、河北东尚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瑞涛,欢迎四位嘉宾的到来,四位嘉宾将就"深化医疗改革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在本期访谈开始前,我们通过本网的新浪官方微博征集了很多网友对此话题的讨论,在此我们一并为网友分享解答。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每一位医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每一个患者尊为"白衣天使"的依赖。可如今,随着一系列医患暴力事件的发生,医患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2014年3月7日上午,一位在北大六院候诊的患者突然闯入诊室,将正在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打伤。前一段时间,广东省潮州一名年轻医生被患者家属纠结数十人押着在医院内游行也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今天做客直播间的有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和省医改办主任朱会宾,朱主任您好,欢迎您的到来。我们谈到的是医患矛盾,就是医患双方呈现分歧的现象。 主持人:我想了解一下目前,我们省的医疗纠纷是个什么状况? 朱会宾:大家上午好。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省2013年医疗纠纷状况。2013年,我省医疗卫生机构的门急诊量是达到了3.9亿人次,出院量是927万人次,分别比2012年增长5.8%。据统计,全省医疗纠纷一共发生了3190起,占门急诊量的百万分之八,也占出院人次的万分之三。从医疗纠纷发生率来看,绝大多数医患双方是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和积极配合的,我省医疗纠纷发生率在全国来说也是比较低的,医患关系总体状况较好。 但是从近年情况看,医疗纠纷起数也呈现了逐年上升趋势。比如说2012年我省发生医疗纠纷2980多起,2013年上升到了3190多起。特别是近年来从全国情况包括我们省的情况看,一个突出现象是"医闹"和恶性伤医事件有所增加。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少数患者及家属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解决,而是聚众或者是雇佣社会闲散人员冲击医疗机构,采取设灵堂、摆花圈、抬尸堵门、破坏公物、打砸医院,甚至伤医杀医事件,这些情况也是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在个别地方确实出现了暴力伤医、杀医事件,最近也报道了南方还有抬着医生聚众游街的行为,可以说性质是非常恶劣的。 主持人:其实就朱主任刚才提到,目前的医疗纠纷主要集中在门诊,其次,医闹和恶性的伤医事件呈上升趋势,刘主任您好,您目前接触的医患双方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分歧呢? 刘建国:首先,从患者角度讲,患者觉得我们有病去看医生,医生让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该让我们交的钱交了,花的钱也花了,病却没有看好,有的时候致聋致哑了,甚至病越治越重了,有的时候是走着来的医院,却抬着一具冰冷的尸体出来,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这种情况让家属没办法接受,这是从患者角度来讲。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谁都想把病治好,但是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还不能做到包治百病,虽然我们医生都是按照医学规范去做了,该尽的心也尽了,该尽的力也都尽到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医疗风险无法完全避免,遇到这种情况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罪于医生不负责任,或者医生就有错误,这种情况医生也很委屈。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有一个根本诉求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想治好病,其实他们根本利益诉求点是一样的。 我们刚才谈到医患矛盾所反映出医患双方呈现的一种现象和心态,现在医患矛盾如此突出,它的根源在哪儿?请省社科院发展研究所的周伟文所长给我们分析一下。 周伟文:我觉得目前存在的严重的医患关系的现象,谈到它的根源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引出了一些问题,至于其它的问题都是延伸的,都是次要的了,比如说相关的“以药养医”这样的问题都是次要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出了问题以后没有一定法律程序来解决,当然也有个别医生医德的问题,但最主要还是体制。按照一般的社会属性来讲,在医疗卫生这块是有两个属性的,有一个是属于基本卫生服务这块,还有一个是多元化需求,需要走市场化的。这个问题我们在前些年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的时候,逐渐的属于这种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这块削弱了,削弱了政府应有的主导性的责任和对公益性的投入。由于这个问题的出现,就使得我们整个的医疗卫生体系出现了一种非常市场化的景象,出现了一种非正常的竞争。这种公共产品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受益方面的非排他性,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是最基本的。另外在消费方面的非竞争性,就是大家在消费的时候都是公平的,都是同样的待遇和权力。 前些年政府向医院投入少,给了医院一些自主权,否则它无法生存,这就出现了很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比如科室之间也要竞争,也要按比例提成,所以就出现了“以药养医”的情况。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制度性根源。从政府和国家的角度,它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是应该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从普通的病患的角度讲,他当然希望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好的卫生服务,按说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利益是高度契合的,为什么不契合了呢?是因为我们国家出现了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当到达一定的社会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我们的一些政策,就不会像我们理想的那样真正去为民众服务,或者说是在一定的阶段内会以效益第一这样的一些原则来制定政策。比如说从患者来说,他付出了他家庭最主要的、或者全部的、甚至于超出了他家庭支出的费用来为家里的亲人看病,还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他的那种心理是可想而知的。 世界卫生组织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就是当一个家庭的自费的医疗费用这块超过了非生存性费用的30%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发生了灾难性的医疗支出,对于中国的很多家庭来说都发生了这种灾难性的支出,所以就是因病治贫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对于农村更是如此,就是我刚才说的不仅仅是支出了他们家的大部分费用,甚至于超出了,甚至于他们家几辈子都还不清的费用,所以这个问题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就是我说的体制性原因。 这种体制原因造成“医闹”、医患关系问题的出现,恰恰在我们国家法制不健全的领域里面,很多问题不是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尤其是时间长了以后,人们就对医院对政府对医生都产生了不信任感,觉得越闹越可能有好的结果,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比较扭曲的心理,越来越偏离法律解决问题的途径,使这种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我说的出现了一种职业的“医闹”,这种职业的医闹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这种矛盾,更加使医患关系扭曲,所以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主持人:好,谢谢您。针对周所长的分析,也有一点刚才我们在下面沟通的时候也提到了,包括现在有一些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的时候,可能会没有针对医生本身特殊的情况来看,很大原因会抓住其中尖锐点来报报道,这对加剧医患关系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朱主任,您再分析一下现在造成当前医患纠纷多发、矛盾激化的原因有哪些? 朱会宾:首先我非常赞成周所长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当前医患纠纷多发、矛盾激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农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特别是我们国家确实存在着医疗资源不足和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这个服务的需求。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应该说是突出的。现在,70%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优秀卫生人才集中在只有少数人口的大城市中的大医院,而我们在基层特别是农村,优质的医疗资源非常的不足。这是一个矛盾。 二是良好就医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秩序。致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这些患者,我们叫小病,也纷纷到城市的大医院,所以现在有些城市的大医院确实是人满为患,由于大量的患者都集中在城市医院,可以说影响了它应有的作用。 三是医患双方沟通不够充分。大医院人满为患,医务人员负荷非常大,可以说是超负荷运转,压力过大,患者平均就诊时间最短的只有几分钟,医患之间缺乏充分的有效沟通。再加上确实存在着少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差、服务质量低、能力低,服务态度不好,甚至是责任心不强,所以患者和家属不满意,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 四是医疗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商业医疗保险起步是比较晚的,筹资标准也是比较低的,总体保障能力和水平不高。从目前看,2011年全国有1.73亿人次医疗费用支出超过家庭年收入的40%。患者看病自付比例较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那些钱也花了,但是病没看好,人也没了的患者家属,极易与医院产生医患矛盾。 五是医学的不完美性。无论是知识面、知识量和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恰恰与疾病的不确定性、个体的差异性、一些疾病的不可预知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医学是实践科学和经验科学,医学技能都是对以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医学具有不完美性和滞后性特点,也不可能做到"药到病除"。这也就是人们常说医生只能治病、不能"治命"的道理。 六是社会还尚未形成成熟的生命价值观。一些群众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缺乏医学常识。有些人对医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用成熟的心态对待治疗和死亡,对医院和医生抱有不切实际的苛求。一旦治疗失败,患者及家属不能理性接受,抱以怨言辱骂和殴打,甚至伤医杀医这些极端行为的发生。 七是也确实存在一些地方黑恶势力作祟。医患矛盾从表面看是发生在医院,是医生和患者的纠纷,但是从深层次看是社会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反映。目前,一些地方的黑恶势力,利用医疗纠纷,寻衅滋事,扩大事端,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职业“医闹”,进一步加剧了医患关系的恶化。今年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任何伤害医护人员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处理,而且这次“两会”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六处重要修改之一写进了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主持人:那么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医改的重点又在哪里? 朱会宾:公立医院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也是医疗纠纷、医患矛盾产生的主要地方。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提高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必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首先是进一步加大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力度。我们省去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重点,而且以破除以药养医为突破口,去年覆盖了70%的县,也就是有116个县,134所县级医院实施了县级医院的改革。今年我们决定在全省全面推广,也就是覆盖所有的县,每个县的县医院、中医院都按照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案稳步实施。这样的话我们进一步在公立医院改革当中一个是破除医药弊病,取消药品加成,零差别销售。第二个是加大财政补偿力度,体现政府责任,建立完善相关机制,让人民群众尽早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和成果。 二是进一步完善"患者回访中心"建设。患者回访中心是医改的一个创新,也是去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新的举措,2013年8月已经建完,就是所有的二级以上医院,每个医院都建成"患者回访中心",对每个出院的病人实行百分之百的回访,通过沟通了解出院以后有哪些服务,对医院有哪些意见和好的建议,我们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服务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所以患者回访衷心的建设搭建起了医患关系的"连心桥"和医院改进工作的"推进器",这种举措也得到了中央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而且这项工作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医改十大新举措"之首。2014年,我们进一步加大"患者回访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患者就医感受。 三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2014年,将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城市在职或退休骨干医师到基层执业,鼓励大医院医师多点执业,这方面的政策正在研究抓紧出台。大力支持县级医院专科建设,强基层县级医院是龙头,县级医院的专科建设非常关键,继续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加强基层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四是逐步建立相关的一些机制。一是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和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逐步建立基层所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机制。二是通过开展处方点评包括临床路径管理、支付方式的改革还有医保的定点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控制承诺还有约谈机制以及二级以上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包括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等措施,建立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机制,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三是大力实施医疗惠民、便民措施,这里面有这么几个点,一个是在全省要逐步实施入院诊疗、远程医疗包括统筹及运用居民健康卡,实现一卡通,加大了医疗信息惠民的力度;第二是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就医环境,改进群众的就医服务,优化我们的服务流程,规范我们的服务行为,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第三是大力的推行包括医保包括新农合现在实行的是出院即报,异地就医及时结算这些措施,另外我们石家庄市去年在全市城区搞的院前急救,也就是急救车辆专职担架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个救护车有两名专职的担架队员,我们群众现在住的楼比较高,楼上的病人没人抬怎么办,我们配了担架队,方便了群众,也抢的了抢救病人的时间。 主持人:听了您刚才的介绍,我们也知道逐级减轻对公立医院的负担,也加大了基层医疗的建设。周所长,您认为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周伟文: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疗改革的重点,首先在于政府要改革自己的观念,因为在发达国家这种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是政府的一个基本的责任,而且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的福利来提供给自己的国民,所以首先政府需要在目前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社会建设需要跟上的时候,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观念,让医院回归它应有的公益性质。 另外,在改变观念的同时,理清市场和公益的区别和关系,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也要承担起它的责任,比如说规范医疗环境,规范医疗市场的竞争,这也是政府应该做的。最关键的政府要把一些改革制度化,所谓的制度化首先第一条就是投入,因为从我们观察到的各个国家对医疗的投入来说,中国几乎是排在最后的,我们要下决心要形成制度化的投入机制,而且要不断的增长,尤其对于公立医院,你确定它是公立性质以后,要确保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在这块需要制度化建设。 还有一个是确定哪些医院是公立,哪些医院是应该是扶助的,哪些是半扶助的,另外对于民间医疗机构的支持也要制度化,再一个是对于医生队伍的培养,医生队伍的培养也要有一个很完整的制度,第一是包括医生道德继续的教育,作为一个医生必须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另外,医生是可以让他自由职业的,多点职业。另外一个是对医生的待遇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 第三方面我觉得要均衡优质的医疗资源。刚才朱主任说优质资源确实是不足,在有限的优质资源的条件下一定要想办法让它均衡,一个是人,一个是物,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基层,提高基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人、物和制度性的东西,这都是现在医疗改革应该关注的重点。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在现有的情况下我们在改革的时候不要忘了医患关系破坏了以往医患之间正常的关系,关键是没有信任了,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重建医患的信任关系,要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这种信任关系,要双方信任起来。 主持人:医患矛盾其实是社会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反映,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刚才周所长和刘主任也提到了,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卫服务要求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不足及改革之后的医疗卫生体制和运行机制造成的。在发展和完善城市社会和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让优质医疗资源不再集中大医院这个方面,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 朱会宾:应该说多年来我们各级政府对基层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高度重视,特别是2009年我们启动新一轮的医改以来,把巩固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机制作为一个重点,特别是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而且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基本原则,所有我们这一轮医改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围绕着硬件建设包括房屋设备以及软件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等两个方面,强力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有效。 首先是从硬件方面,从2009年以来我们大力实施了一系列的基层卫生机构建设项目,我们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该说我们省总的投资达到了140多亿,我们现在实现了县级医疗机构这些项目一共是332个,我们的乡卫生院的建设项目是1000多个,我们一共有五万个行政村,我们集体产权的村卫生室去年年底实现了全覆盖,就是每个村有一个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到去年年底我们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标准的卫生室,乡乡有标准的卫生院,县县有标准的县级医疗机构,也形成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是从硬件方面。 软件方面我们主要是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在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在强基层上,在软件建设上加大力度。一个是不断加大基层人才培养的力度,我们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的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包括药剂培训,这方面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培训项目,也包括我们乡级基层机构的全科医生的转岗项目,也包括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还有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和转岗培训,包括成人大专学历教育项目等等,还有大学生村医计划等项目为基层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总的大概是培养了四万七千多人;第二个是进一步的巩固扩大城乡对口帮扶,一个是实施了万民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第二是实施城乡医院对口帮扶,这两个应该说是在全国走的比较靠前。2013年全省一共派出下乡医务人员3400多人,诊治患者28万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是2700多人次,光对口支援下乡赠送的药品和器械价值500多万。另外我们组织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了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以及省直医疗单位卫生下乡的集中示范活动,不断丰富了管理帮扶、技术帮扶、团队帮扶还有目标帮扶的内涵,提升了基层人员的医疗水平,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目标;三是加大远程会诊系统的建设和帮扶力度,在全省大力实施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全省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包括远程数字共享,目前我们已经有43所县级医院和5所省会的三级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让百姓在基层就享受到省级专家的优质服务。 主持人:刚才主任也提到建立患者回访中心,您也说到一点怎么重新建立这种关系。除了明确公立医院的定位,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政策和财政投入,还有就是刚才两位都提到关于医生医德方面的教育,还有就是怎么构建信任的医患关系。 今天做客直播间的还有一位嘉宾是来自河北东尚律师事务所的王瑞涛,王律师您好。您就医患关系中的纠纷问题,从法律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下。先请您给网友详细介绍下解决医患纠纷的途径。 王瑞涛:解决的途径有:医患直接协商、调解、行政处理和民事诉讼都是可以选择的解决方式。 第一种解决途径是医患之间直接协商,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这是有数额限制的,根据《石家庄市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暂行办法》,医疗纠纷索赔金额2万元以下的,医患双方可以协商处理,超过2万元的,公立医院不得自行协商。 第二种解决途径是调解。医调委、人民法院、卫生行政部门都可以对医疗纠纷组织调解。医疗纠纷调解以自愿为原则,任何一方不同意调解,调解程序也是无法启动的。医疗调解对于缓解医患双方对立情绪,化解医患矛盾有积极的作用。如果能调解成功,可以降低、减轻当事双方的诉累,包括诉讼和维权成本。 第三种解决途径是行政处理。对于医患矛盾大,涉及患者重度残疾或死亡,患方又坚持要求行政处罚并追究医疗事故罪的案件,这种情况下,患方往往会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启动医疗事故处理程序。 第四种解决途径是民事诉讼。人民法院是医患纠纷的终局解决途径,医患双方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先协商、调解再起诉。 主持人:您是从事医疗纠纷案件多年,那么在诉讼的过程中,医患双方在哪些方面会产生争议? 王瑞涛:容易产生争议的方面很多,比如医疗机构有无过错、过错与患者损害之间有无因果关系等,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医疗鉴定解决。 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病历真伪争议。病历由医疗机构书写、制作、保管,医疗机构与医患纠纷处理结果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主持人:医患关系纠纷中,如何避免因病历产生争议呢? 王瑞涛:现实情况中医务人员在病历完成后违规完善病例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卫生部规定了的病历封存制度。病历被封存后,不仅防止病历资料被修改,增加病历的可信度,而且还有效防止了抢夺、隐匿病历资料的发生。经过这些年实践,封存病历在保护病历真实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正后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用一个章节(第五章)来规定病历的封存和启封,而且还特别规定了公证封存病历制度。这对减少医患对病历真伪的争议,保障医患纠纷的顺利解决,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主持人:刘主任,那么在处理医患纠纷中往往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鉴定机制,医疗鉴定机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刘建国:当医疗纠纷发生以后,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要求,如果要求医院和医生承担赔偿责任,一定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医生或者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违反规程规范的过错行为;二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受到了损害,有损害后果的发生;第三是医生的过错行为和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这几个要件缺一不可,这是法律的基本要求。 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不管是诉讼还是调解还是行政调解等等,对于医方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行为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是什么样的法律关系,这往往是医患双方争议的焦点。 医疗行为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非专业人士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有一个医疗技术的鉴定机制,目前我们国家现存的有两套鉴定体系,同时并存,一个就是我们医学会系统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给医生鉴定是当事医院以外的其他医院一定级别的医生组成的专家库,虽然有医患双方随机抽取,但是必定是医生给医生鉴定,我们社会上称之为“兄弟之间的鉴定”,这种鉴定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社会公信力的;还有一种鉴定体系是社会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社会司法鉴定机构往往是由法医组成,是从法医学的角度来评判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或者是有没有因果关系,法医的角度看待医疗行为,往往是从事后的反向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脱离了医疗的临床实验活动,客观上是难以对医疗行为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经常的结果是有失偏颇。 主持人:看来这两种鉴定目前都不够完善。 刘建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建立一套既有足够的社会公信力,又能够客观完整地反映我们临床实际活动的一套鉴定体系,我想是解决医患矛盾应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周所长,我们都提到了以药养医的难题,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药补医"又被提及,那么破解"以药补医"的难题,周所长认为关键在哪? 周伟文:我觉得关键还是制度问题,现在等于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医患双方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冲突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解决以药补医的问题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破解。公立医院确立以后,你把医院应该有的投入给它,它不需要从这个途径来获得一定收益的话,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的医生道德上存在问题,这就说到了一个医生的基本道德底线的问题,就是迫于这样的一种制度,收你很多钱,但是我非常认真和负责任给你看病,这个还好受一点,这就是底线。我又收了你的钱,又没有责任心,又不给你好好看病,这就属于让病人和家属感到非常痛心的做法。 主持人:这是在制度上破病的巨大难题。其实除了体制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等结构性紧张的问题,医患矛盾的一触即发还源于沟通不够,双方信息差距太大等。那么在实现医患沟通"零距离"等方面,几位有哪些建议? 朱会宾:首先我想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任何患者都有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享有对医疗服务的自主选择权以及了解自己病情、监督医疗服务的权利。面对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知识,这既能提高患者预防疾病知识水平,又便于与医务人员沟通、理解、相互配合。 二是患者有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疾病知识信息的责任义务。医患关系的改善是双向的。患者及其家属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有义务在疾病诊治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缩小信息不对称所形成的差距,提高对医务人员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有关处置的理解,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也要充分理解医疗过程的复杂性和病情变化的多样性,主动与医务人员交流思想,积极配合治疗。 三是建立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医患沟通培训,畅通投诉渠道,从源头上妥善化解医患矛盾。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和加强健康教育,让群众掌握更多医疗卫生信息。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媒体以及社会各界,要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科普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医疗风险和医疗服务特殊性的认识,引导患者看病就医的合理预期,实现医患有效沟通、缩小双方信息差距,依法表达合理诉求,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刘建国:目前,之所以医患矛盾这么突出,除了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外,医患沟通不畅也是导致医患纠纷加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有关统计,我们发生的医疗纠纷当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存在医患沟通方面的问题。存在医患沟通方面的问题原因是很多的,一个是医务人员工作负荷过重,没有时间和病人过多的交流,另外,病人普遍的缺乏医疗卫生的基本常识,就医期望值过高,再一个也确实客观存在有些医务人员还存在着重疾病轻病人,重技术轻沟通的陈旧的观念,总认为给病人治好病是主体任务,和病人交流是看病以外的负担,这种观念导致他没有从心理上真正的认识到和患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他的责任和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医患之间对医学信息掌握的不对称,也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误解和猜忌,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的冲突。 我想从医生的角度一定要转变观念,要重视医患沟通在医疗工作过程当中的作用;从患者角度讲,要敢于问问题,不要说到了医院,医生了专业的,医生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尤其是需要我们签字的很多内容,我们一定要问清楚,问明白了再签字。第三,是从媒体方面,一定要正确的引导。 周伟文:我同意刘主任说的沟通的问题,另外还有朱主任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对病人的家属或者病人知情权的漠视,因为我们不仅仅面对的是一个病人,而且是面对着他的一个家庭,甚至是庞大的亲友团,当一个人出现病情以后,无论在社会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角色,你还会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弱者,医生就是一个强者,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命运掌握在你的手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对医生有很高的期望和苛刻的要求,你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重视对方的知情权,你觉得这是必须做的,而不是没有时间的问题,必须要告诉患者一些基本的东西,另外还有一个是把字写得清楚一点,让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也能看懂,你可以问问患者你能不能看懂,如果看不懂我给你讲一下我写的是什么,而且说话的时候态度要好一点,比如说跟对方的眼睛要平视,这些都是很具体的,因为在国外对医生道德的调研这种都是非常具体的,要对病人的态度好一点,要把他自己的亲人一样,这就会化解强者和弱者的心态。 另外我觉得应该强调一种社会医学模式,所谓的社会医学模式就是刚才刘主任说的,我们不能光注重技术性而不注重沟通,西方有个非常伟大的医学之父说过一句很好的话,他说当我们去了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因为根据人发展的认识水平尽管很有局限,但是我们基本上有一个共识,任何一种身体生理疾病和一个人心理和精神的因素相关,所以一个人得了病更重要的是了解他的精神状态、情绪状态,所以社会医学模式就是需要更多的了解这个人,所以从医生的角度要提高这方面的素质。 另外从患者的角度,在中国要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不是花的钱越多病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我投入的越多,孤注一掷了,把全家的身价性命全都压在这儿了,投入越大治好的可能性越大,这也是一个误区,这需要改变,当然这不是让谁改变就能改变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患者的角度要学会理性,第一个理性就是人得病有两种可能,一个是治得好,一个是治不好,另外一个不是说投入的越多病好的可能性越大,这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告诉患者的家属。 另外,作为患者来说要学会利用法律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因为我们都在讲增强法律意识,加强依法治国,这块尤其比较重要。 从医生的角度我觉得第一要加强自己的基本的职业道德,学会和病人沟通,这是作为医生最基本的。再一个是加强自己看病行为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到一个是医生角度要更多的有关爱之情,就是常说的医者仁心,除了是具备高超技术的医者之外还需要有一颗仁心,需要能平视的看待病人。从患者的角度,要通过许多途径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科普知识,从心理上具备一定的理性态度。包括从医院管理来说,一个是对医务人员加强管理,包括对病人能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在知情权方面更多的进行有效的沟通。王律师您怎么想? 王瑞涛:除了治病以外,医患之间还需要进行深一步的心理沟通,现在普遍认为医学治疗的对象是人的病,只针对于疾病进行治疗,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往往不闻不问。而患者因病心理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慢性病和恶性病,治疗下面如果达不到预期,可能会造成患者及家属心理的崩溃,这就非常容易导致非常严重的医患争议,甚至会导致伤医事件的发生。因此建议医生治病过程中一定要有整体意识,注重患者的心理,不仅对疾病进行治疗,更注重对患者心理进行抚慰与疏导。 主持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医患之间的坚冰,同样难以一蹴而就。特鲁多医生有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样的情怀深刻揭示了那句话"医者仁心。"医生和患者都是医患关系恶化的受害者,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防止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请几位在访谈最后谈一下。 朱会宾:医生和患者都是医患关系恶化的受害者,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防止出现医患双方"两败俱伤"的局面,必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首先要改进医疗卫生行业自身存在问题,特别是加强医生医德医风建设和医德教育。近几年来省卫生计生委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广泛深入开展了修医德、强医能、筑医魂主题实践活动。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联合制定的《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给医疗卫生系统画了一道红线。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医疗卫生的职业精神,确实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 同时,对于敢于触碰"高压线"的医护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也要严惩不贷。同时,也要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医疗机构是履行救死扶伤责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场所,无论任何人以什么理由,到医疗场所滋事扰乱破坏公共秩序,甚至伤害医护人员和他人的生命,都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必须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要增强对医学科学的认识和医务人员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人类对生命、对医学、对健康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医疗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不能包治百病。医患之间要互相理解,并肩作战,密切配合,来战胜疾病--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 总之,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和患者都是受害者,但最大受害的者是患者。作为一个好医生要敢于冒风险,敢于担当,把医生的责任放在第一位,哪怕只有1%的可能性,也要进行百分之百的努力挽救病人的生命。现在由于伤医杀医的事件不断增多,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确实有些医生都趋于自保,不愿承担风险。所以,我想我们的医生也要敢于担当,敢于担责,特别是履行好为患者健康服务的第一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严惩暴力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刘建国:首先作为医生一定要时刻牢记自己学医那时候的誓言,增强对病人的责任心,认真履行作为一名医生的天职,同时还要转变过去“只见病,不见人”的落后观念,真正树立卫生行政部门倡导多年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既治病还要救人,作为患者也要有一个正确的就医观点和心态,要了解目前医学的局限性,一旦出现了医患争议以后,同时还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周伟文: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斩断引起医患纠纷的制度性问题,要真正的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确立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特别是现在河北省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当中就包含这一点,就是真正普及均衡城乡医疗资源,让全体的城乡居民真正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王瑞涛:从医生方面讲一定要认真依法履行告知义务,而且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认真、依法制作病历,避免因存在《侵权责任法》第58条规定的情形而被推定承担过错赔偿责任。或者因此而造成医患纠纷。 从患者方面讲,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多闻、多问、多了解,充分和医生沟通,认真认识疾病,如果出现不良的后果,一定要依法维权。 主持人: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医改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指出了方向。凝心聚力在增强公益性上多做文章,我们一定能早日实现李克强总理所说"以中国的方式解决医改这个世界问题"。
|